close

原文出處  https://goo.gl/fpJTPR
僅方便自己記錄記憶,如果有覺得不妥請告知,立即移除

 

 水份:

1.水是結合所有材料的結合劑。
2.水份多寡決定麵糰(和成品)的柔軟度,影響操作的難易和整型的方式。
3.麵粉的蛋白質需吸收水份才能形成麵筋,構成麵包骨架。水份不足麵筋無法順利擴展,所以高筋長纖維麵包(如吐司)的含水量比中筋短纖維麵包(如法國麵包)大。
4.水份使酵母生長繁殖;水的溫度決定麵糰的溫度,也影響酵母的活性。
5.水中的微量元素會影響酵母的活性,硬水比軟水更適合做麵包。

 油脂:
1.適量油脂可使麵筋柔軟,因而可以延緩麵包的老化、增大麵包的體積,改善麵包的組織和光澤。
2.在攪打初期,麵粉尚未與水結合形成麵筋,就先踫到油脂,將妨礙麵筋形成。
   
因此要先把所有材料一起攪拌成糰,最後才加油脂繼續攪打。
3.同理,過量的油脂會產生反效果,使麵包體積變小,質地變粗。 

鹽:
1.鹽能有效抑制野生發酵,避免麵糰變酸變味。
2.鹽能抑制酵母菌的作用,避免發酵過快產生不良氣味或麵包孔洞過大。但
過量的鹽會造成發酵不良
3.鹽可增加麵包風味,對甜麵包則可減少甜膩感。 

糖:
1.是酵母發酵的主要能量來源,但
過多時形成高張溶液,反而易殺死酵母。
2.糖是溼性材料,若糖份增加,水份必需減少,否則麵糰會太溼。
3.糖量太多會妨礙麵筋形成,需增加麵糰的攪打時間。
4.適量的糖可增加麵糰和成品的保溼性,改善麵包風味和柔軟度,延長保存期限。
5.糖於烘焙後焦化,使麵包著色,並產生香味、增加甜味。 

溫度:
溫度決定酵母的活性。
經實驗,酵母於30℃-38℃時活性最佳,產氣量最大,一超過則下降甚至死亡。
但30℃以上其它雜菌也開始繁殖,影響麵包的風味,故麵糰亦不宜長時間保持高溫。
因此我們希望剛攪打好的麵糰溫度為26℃。
此後麵糰溫度將會持續上升(因為攪打麵糰的磨擦熱及酵母繁殖產生熱),如此,麵糰進爐時,溫度將不致超過38℃之最上限。
麵糰溫度如低於此,也可以慢慢發酵,品質亦佳,只是太過費時。

麵粉:
麵粉對麵糰的最大影響在其筋性。
筋性強者經吸水及攪打後,可產生複雜的網狀結構,在烤焙時容納氣體而膨脹,構成鬆軟有彈性的組織。
所以越高筋的麵粉宜於製做鬆軟有彈性的長纖維麵包,筋度較次者宜於製做鬆脆或硬脆無彈性的短纖維麵包。
低筋者通常不宜製做麵包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黑嘴馬哥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